足迹
高手下山番外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872章(第3页)

    "道家早期重视心斋,也就是内心清虚宁静,修心为主,着重精神能量的积累。而在道教典籍中,认为大道至虚至静,期望以心斋来合大道。"

    说到这里,他叹道:"然而,这些过高过远了,对心性与精神领域的要求太高,很多人根本无法入门。试想,提出这种高远道路的人是谁老庄啊!《道德经》中提及‘致虚极,守静笃’,而在《庄子·人间世》中明确阐释了这种秘法‘唯道集虚,虚者心斋也’。可叹,普通人很难在这条路上走下去。"

    王煊听的发愣,老同事说的靠谱吗他赶紧用手机悄悄查阅,还真找到了,道家初期的修行的确是心斋、踵息等,后来又有了引导、吐纳等。

    果然,老陈又说到踵息,道:"心斋这种秘法,立的有点高,需要具体路径才好走,所以就有了踵息,指内呼吸功深,而达于踵。"

    《庄子·大宗师》曾有记:"其寝不梦,其觉无忧,其食不甘,其息

甘,其息深深。真人之息以踵,众人之息以喉。"

    后来,道教进行各种完善,从而也就有了引导、吐纳等较为具体的法。

    不然的话,按照老庄那样的路来走,没有多少人能修行,其经文典籍立的过于深远,仅是起步阶段就会拦住绝大多数人。

    在此时期,道家将炼丹术推向一个高度,以各种秘法烧炼丹药,服食后可化自身阴质,使之化为阳气,道家纯阳之说由此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"在这个阶段,道家最重要的发现是,又找到一条秘路,堪比内景、天药,名为寻路!"

    所谓寻路,据说是要找到一条真实存在、可以在上面行走、可是普通人却又看不到的路。

    无需多想,真要寻路成功,那效果不亚于进入内景地,或者采摘到天药,奈何岁月漫长,淹没过往痕迹,而今没人能寻到了。

    王煊被唬的一愣一愣的,按照老同事的说法,旧术路在不断变迁,纵然是璀璨的方士根法,有些也不见得适用了

    "根法适用,一直未过时,后世法也由它而起,是为根基,所以始终绚烂。但先秦竹简法的中后篇,一般可做参考,不建议深入下去。我怀疑,在先秦时期很适用,但是后来可能发现了一些问题。"

    随后老陈又提及道家后面的法,道:"早期道家炼丹,采的是外物,炼的是外丹,日趋完善,所以称作外丹术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