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6章 短短五分钟,吾王全灭(3)(第1页)
"妈,钱您留着自己花用,我们有钱,之前在桃源县,她们已经通过做小生意,攒了些小钱。接下来开店,我们也听您的意见,从小做起。我打算先做15张桌子就好夏颜没想到司琴对她这么好,愿意相信她,还愿意拿真金白银支持她。石磊又不是没有弟弟,夏颜可不想和别的儿媳妇一样,抠长辈的钱养肥自己,最后还会闹出家庭矛盾。赚钱的门道她很多,即使她不会,纪远也会想出来的,夏颜现在缺钱只是暂时的,只要纪远她们进京,火锅店开起来,很快就能摆脱经济危机了。当然,能在你低谷时谈给你钱的人,才是真心对你好的人。夏颜自是感动。"你呀,和小磊一样,有困难喜欢自己挺着。要是有什么难处,尽管告诉家里,我们有能办到的话,一定会全力支持你的司琴见夏颜不肯接受金钱上的资助,只好无奈地道。"好第二天,夏颜一早就打电话给纪远。电话是打到桃源县州里巷口一家小卖部的电话里,店主叫一次收费一块钱。纪远一听到是夏颜来电,兴冲冲地去接,还没来得及问她进京后的感受呢,还有什么时候安排他们进京,就听夏颜说让她们去开介绍信。小雪和小云的介绍信比较特殊,因为她们的户口按理还在原籍,但被拐后,买她们的两家人通过不太合法的手段,给她们办了合法的户口。被解救后,她们就从原买主那里拆户,自己立了一个户口本,被吴局长安排到了桃源县城的桃源镇集体户上。因此,小雪和小云她们的户口本都捏在自己手里。此时也大大方便了她们,只要带着户口本去找派出所开介绍信就行了。而纪远的户口还在夏家村,她要开介绍信,就要拿到户口本,然后自己再立一个户头,才能把户口本随身携带,以后到了京城,要乘火车、飞机,才能买票。到了城里,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户口本,就像现代的身份证一样重要。李明远和小五只能回大埔镇找爹妈要出户口簿,打介绍信。还好夏颜及时告知他们,不然他们什么证件都没准备,兴冲冲进京,然后因为没有户口本,没有暂住证,被人送回原籍,那就麻烦了。虽然纪远打证明有点难度,但再难也得办呀,这关系到她以后的自由和幸福。夏颜也知道这是为难纪远了,但她人在京城,相隔万里,也回不去呀。反正纪远那么聪明,总是有办法解决的。夏颜也就不替她愁了。"那如果介绍信都开好了,我们什么时候可以进京啊"纪远有点着急地问。"我这边已经租好店面,进行重新装修,同时在改造后院你们住的地方,弄下来也得一个半月吧,你们别急,现在来了也没地方住。这样吧,你们就继续在那里给郑婶打工吧,哈哈!"夏颜也没想到,进京要折腾这些,她还是理想化了,以为是拎包就走的年代。早知道,他们不用这么早结束生意,在桃源县无所事事。"哦,没事,我们也没闲着,反正不回收旧衣服了,我们去卖冷饮了。我们拿冰桶到电影院,河边晚上人多乘凉的地方卖,一杯甜冰水三分钱,甜蜂蜜水五分钱,生意也不错,现在已经赚了五百多元了纪远得意洋洋地道。夏颜也是无语了。这家伙,干啥啥不行,赚钱第一名。知道纪远他们都在折腾,夏颜也就松了口气,说更多的等他们都办好介绍信再说。"所有人的介绍信都办好了,我再安排你们进京夏颜还有好多事想和纪远讲,毕竟两个一直是闺蜜,但这电话在客厅里,难保会有人听到,让她变得不好倾诉。夏颜只好和纪远说,等她进了京再聊。于是,挂了电话,夏颜就去榆树胡同,一边看老宅的装修,一边去看胡同口自家店面的装修。后院,工人师傅已经在拆旧仓库的柱子和隔断,重新砌上砖墙,将偌大的仓库隔成六间房。夏颜把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工头说了,就去跑各种证件的手续。大半天都在忙这些,直到中午要吃饭,她才回家。石蝉和柴筝正在客厅里看电视,虽然只有枯燥的新闻,还有纪录片,但两个人,尤其是柴筝,看得津津有味。现在京城只有少数人家有电视,而且还是彩色电视,这台电视是匈牙利进口的,着实把从没有看过电影的柴筝镇住了。从保姆阿姨早上打开电视机,她就一直看到现在。她开始是想不通,为什么铁壳子里有人,人怎么不出来,后来又觉得,里面的内容太有趣了,她竟然能在铁壳里,看到平时老乡们嘴里说的大人物。她都有点不相信那些大人物是真的了。石蝉也没有制止柴筝,因为现在多看新闻,是了解国家大事的一种方式。柴筝既然有兴趣,就让她多看看,没有坏处。石蝉开始是陪柴筝看,后面自己也看上瘾了。在封闭的乡村那么多年,她都不太了解外面的时事变化了。要不是柴家是大队长,公社有什么新政策会通知她公公,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回京了。看了电视上的新闻,石蝉发现,这世界变得太多了,和她以前在京城生活时的也不太一样了,有一种面目全非的感觉。"吃饭了,新闻后面慢慢看,天天都有新闻,不着急石凌去关电视机。她发现,如果她不关电视,柴筝肯定能被封印在电视前机挪不动。还好,柴筝还挺乖的,她只是被节目内容吸引,对她一个封闭山沟里的孩子来说,这些几乎是爆炸式的信息。中午吃饭的人少,只有她们几个女人,男人们一般不会回家吃中饭,晚饭有时候都不一定回来吃。所以,餐桌上固定的组合,都是女人居多。这样一来,也少了许多无形的拘束,大家也没有食不语的规矩,说说笑笑,让石蝉和柴筝也自如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