足迹
朕无弹窗
登录
关灯
护眼
字体:

382【皇室教育和爵位问题】(第1页)

    宫女遣出制度,不会有啥问题,至少在清朝就没问题。    康熙十六年规定,宫女年过三十岁者遣出。雍正元年又规定,宫女年至二十五岁,俱令出宫。    泄露宫闱秘事    你当那些太监和宫女,一直不离开皇宫的特别是那些大太监,不但经常出宫,还在北京私建豪宅,甚至是娶妻过日子。    从皇宫出来的女子,即便年龄偏大,民间也会抢着娶。    就拿大明皇太子来说,五千人海选太子妃,有三百个晋级入宫名额。太后、皇后亲自主持半决赛时,已经只剩下五十个,从中挑选一个正妃、两个侧妃。    其余落选女子,全部遣送回原籍,顿时被媒婆踏破门槛。    特别是晋级前五十名的,简直被民间抢疯了!    曾有一对姐妹,同时晋级前三。为了防止拉帮结派,其中一人被放还原籍。这女子自视甚高,认为自己是太子妃,谁来提亲都不答应,最后竟然孤独终老。    "费将军也是外戚。"徐颖提醒道。    赵瀚解释说:"开国勋臣,不能以外戚而论。他能做多大官,看他能立多少功。"    李邦华问:"詹事府是否需要重建"    詹事府是大明皇子的教育机构,在明中期就基本废弃了,变成翰林院储相们的升迁跳板。    李邦华是在问皇子的教育问题。    赵瀚说道:"在皇城建立学校,皇子也要读小学、中学。挑选身家清白的适龄儿童,跟皇子们一起读小学。皇子读中学时,再从全国各地,每省挑三个成绩优异的小学毕业生,跟皇子们一起读中学。"    "不是紫禁城"李邦华反复确认。    "不是紫禁城,是皇城。"赵瀚肯定道。    皇城属于中央机关的办公地,大明六部、五军都督府什么的,衙门全部设在皇城之内。    至于紫禁城,那是皇帝生活、休闲和办公的地方,内阁机构也设在紫禁城。    庞春来笑道:"太子伴读。"    赵瀚正色道:"被挑到皇城读小学的适龄儿童,假以时日,名额必被权贵子孙占据。我并不禁止,也禁绝不了。但每个年级,只准有四十名孩童。且每年考试的最后十名,必须全部淘汰,重新挑选该年级的学童补充。"    这是鼓励孩童们学习,不可带着皇子贪玩。    李邦华又问:"中学呢"    赵瀚说道:"今后各县小学毕业统考,县里的第一名,可选送省里考试,左右布政使、大法官、提刑官、御史联合担任主考。每省选出前三名,送来皇城与皇子一起读中学。皇城小学的毕业生,只能留下前十名,继续陪同皇子读中学,其余学童全部淘汰。"    陈茂生问道:"若无皇子,皇城学校需要暂时关闭吗"    赵瀚笑道:"当然不关闭,一切照旧。即便有皇子,但皇子读小学二年级,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,也必须要有学童在读书,而且淘汰哪些也按规矩来。"    李邦华和庞春来对视一眼,都觉得这样搞很有意思。    皇城学校,今后必为天下第一学堂,学生也是天下最好的学生!    赵瀚继续说:"这学校的名字,便叫金陵书院。书院的院长,至少官至右侍郎才能担任。每年书院的淘汰考试,主考官皆为六部尚书,监考官皆为都察院都御史。"    好家伙!    这种豪华阵容,除非吏治彻底败坏,否则根本别想钻空子。    满朝权贵,顶多能送子孙来读小学,而且还不一定能把小学读完。    等皇子读到中学,同窗都是来自全国的超级学霸。就算皇子自己是个智障,也多少会受到学霸的影响,多少会知道一些各省的情况。    徐颖问道:"在金陵书院毕业的学生,是否可以直接做官"    赵瀚笑道:"不可以,该怎么考,就怎么考。"    说是这样说,肯定有隐形优待。    身具金陵书院的背景,估计做官都升得更快。那些学霸只要做官,就已经打上太子标签,多半会被视为东宫班底。    只不过,无法直接提拔,必须一步步升迁。    即便不愿做官之人,在金陵书院读过,也肯定混得更好。    赵瀚搜肠刮肚想出这种法子,当然是为了培养皇子,避免皇子生于深宫之中、长于妇人之手。    陈茂生突然来一句:"皇女呢"    赵瀚哈哈笑道:"那就再办一女校,多简单的事。"    至于储君制度,当然沿用嫡长子继承制。    清朝的秘密建储制度,都整出啥玩意儿乾隆的所作所为,能把雍正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。    可怜雍正那样的磊落汉子,遇到一个坑儿子的爹,又遇到一个坑爹的儿子。脏活累活全自己干了,结果搞出"康乾盛世",硬是把最关键的雍正给漏掉。    "殿下,皇宫……可要加紧修建"田有年忽然问。    赵瀚仔细想想,摇头说:"算了,暂时将就着住吧。连年天灾,又打了一场大战,不可再耗费民力。"    众臣叹息。    赵瀚这个开国之君,当得可真寒酸。    自立为王时不搞大典,都快称帝了还没有皇宫。    北京倒是有皇宫,但满清入关之后,必然搞得一塌糊涂。到时候人口稀缺,赵瀚迁都去北京的费用,能在南京修好几个紫禁城。    赵瀚笑着说:"不必忧虑,南京皇城,还有一些宫殿未塌,还有一些砖石、木料可用。先把这些可用的木石,整理出来堆放好,过几年民生恢复,便能下令修建皇宫了。"    萧焕说道:"殿下若是登基,至少得有一后两妃,此事须早做打算。"    一后两妃,这是当皇帝的基本流程,大明皇太子在登基以前,至少有一个正妃、两个侧妃。    ……    回到后宅,赵瀚与费如兰、盘七妹说起这些事情。    盘七妹并无意见,费如兰建议道:"宫女二十五岁放还,都成老姑娘了,哪里容易嫁人不如十五六岁进宫,二十岁就放还,出宫还能嫁个好人家。"    "这样也可。"赵瀚点头道。    赵瀚让人翻阅过史书,发现历朝并无定例。    各个朝代放还宫女,主要有几种情况:第一,新君继位;第二,改朝换代;第三,天降灾祸;第四,宫女老病。    天降灾祸时放还宫女,跟干旱祈雨差不多。    到了满清,放还宫女终于变成制度。特别是清朝中后期,宫女十三四岁入宫,十七八岁就要出宫嫁人——清朝宫女,皆为上三旗包衣,汉家女子不得入宫。    费如兰又说道:"嫔妃、女官、宫女,应当严格区分,女官不可做嫔妃,宫女不可做女官。"    赵瀚摇头道:"这个恐怕禁绝不了,今后子孙,若是看上哪个女子,不管对方什么身份,必然想方设法册封其为嫔妃。"    "那就让他们想方设法,"费如兰说道,"若是看上女官,得先革除女官职务。若是看上宫女,得先遣送宫女回家。然后再以民间女子的身份,重新进宫做嫔妃。"    "哈哈,夫人说得是。"赵瀚顿时笑起来。    费如兰嫁给赵瀚多年,耳濡目染之下,也学会按规矩做事。    费如兰又说:"女官便是官,可以考试任用,拿的是朝廷俸禄。宫女是女佣,可签雇佣合同,以五年为期限。嫔妃是皇室成员,跟皇帝是一家人。"    赵瀚高兴拍手:"这便把关系理顺了。"    费如兰继续说道:"夫君若欲选妃,可考虑一下如梅。她都二十岁了还不嫁人,挑来选去,把母亲急得不行。"    赵瀚拉着费如兰的手说:"你能讲这些话,咱们夫妻便是一条心。"    姐妹同在后宫,这是皇室大忌。    费如兰敢在赵瀚面前直言,说明两人没有隔阂,而且不怕赵瀚多想。    虱子多了不痒,费如兰做皇后,费如鹤是统兵大将。甚至还有费映环、费映珙,费家势力不差那一个妃子,费如梅入不入宫无所谓,今后出了事情都一个结果。    开国君主,不怕这些。    说得更直白一些,自从明代之后,就不再有后宫、外戚干政的土壤。即便赵瀚哪天暴毙,该咋样还是咋样,文臣自会把费如鹤压下去。    甚至皇子叛乱都不可能成功,朱棣、朱允炆叔侄俩……属于意外。    但凡朱允炆脑子正常些,朱棣都不可能当皇帝,谁能想到双王四个2四个A四个K还能输    当然,费氏那一大家子,也是需要处理的。    费映环着实该退休了,毕竟五十多岁的人,早早回家安享晚年多好。    等费如梅入宫为妃,赵瀚会简单提一下,相信费映环能够明白,到时候封个侯爵便可光荣退休。    对于爵位,赵瀚也已经有了方案。    恢复古代的五等爵,再加一个王爵,便是:王、公、候、伯、子、男。    并且,有世袭和递减两种。    世袭罔替,自不用说。    递减爵位,每三代递减一个等级,一直递减到男爵为止。    不管哪种爵位,都必须依法缴纳赋税,相当于一种荣誉头衔,按照等级可以领取相应俸禄。而且,俸禄不是特别高,绝对不可能超过一品大员。    赵瀚虽然说不把子孙当猪养,但封王是肯定的,而且属于世袭王爵。    但是,只照顾儿子,不照顾孙子。    不会再搞出什么郡王、辅国将军之类,繁衍出再多子孙,也得那些子孙们自立更生。    每一个皇帝,都能生出新的亲王,亲王数量会越来越多。因此,每一个亲王世系,三代之后开始降爵,不能让亲王们安于现状,同时也是在控制亲王数量。    这些内容,都会写进宪法。    (感谢老王不想加更的黄金萌,感谢老王忠实小迷弟、の小轩の、54狗三位盟主的支持,感谢所有投月票和订阅的书友。)